本文章於 2008/05/13 更新。
擁有這台 MacBook Air 到現在也差不多一個月了。雖然一度因過熱影響穩定性,不過在重塗散熱膏之後有了顯著的改善。之前的相關文章多半是邊做邊寫的,雖然較具有時效性,但每一篇的內容多半都只局限於一個點上(一次只做一件事嘛)。這次我想把之前作過的事情,可行的參考資料稍作整理,也作為這個系列的總結。
MacBook Air 自發表以來,就傳出因過熱造成系統停頓或當機的問題。蘋果雖然提供了 SMC Update(可從蘋果官網下載,或由“軟體更新”自動處理),不過這似乎只會將風扇轉速拉稍微拉高,但對系統溫度(主要是 cpu )的降低幫助有限。有傳言 MBA 一般在 cpu 溫度超過 73 度時開始熱當,不過這點我不太確定。
除了執行大量運算的程式之外,有些軟體被發現特別容易造成熱當,例如 Parallels Desktop。PD 是一套與 VMware 或 Virtual PC 功能類似的程式,能在 Mac 的主機上建立以 WindowsXP, vista, FreeBSD 或 Linux 等作業系統運行的虛擬機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PD 建議 MacBook Air 使用者執行該軟體 build 5592。對於其它的 Mac 平台,則仍以目前發佈的 build 5584 作為正式版本。裝了 b5592 以後,我並沒有感覺到溫度有明顯變化,不過 suspend 虛擬機器的速度似乎變快了。之前用 b5584 有兩三次在 suspend 後 PD 近乎停止回應(重塗散熱膏之後),我只能將它強制關閉。換用 b5592 後這個問題就沒再發生過了。
MacBook Air 熱當的表現起先是系統停止回應,特別是滑鼠遊標移動會顯著 lag 或是不移動,大約每五到十秒就會停個兩三秒。再繼續熱下去的話,很容易會出現四國語言畫面而只能重新開機。觸摸機體會發現背面靠近 MagSafe 插槽的那半塊都有點熱。
網路上有不少論壇都提到 MacBook Air 過熱的事情,有一些人認為與蘋果出廠塗附的散熱膏有關。散熱膏是塗抹於發熱體(常見如 cpu)與散熱器間,用以幫助傳熱並填補缺縫的物質,在自然貼附處一般是塗得越薄越好。而原廠所塗附的散熱膏其實太厚了,使得傳熱效率降低,造成系統熱當。
除此之外,使用外接螢幕也可以造成系統回應停頓。某位 Atticus 的經驗是使用外接 24 吋螢幕 (FullHD, 1920x1200) 約 1hr 後,系統會開始 lag,並且 cpu 溫度並沒有暴走。若改使用較低解析度的外接螢幕,似乎就不會造成這樣的問題。重塗散熱膏對他並沒有顯著幫助。
在蘋果的官方討論區裡,有人因為同樣的系統 lag 問題 (但似乎是因為風扇造成的?),向 Apple 更換過三台 MacBook Air。第三台似乎穩定性遠高於前兩台,因此可能不是所有出廠的 MBA 都會受到系統回應遲緩的影響。目前對於這個問題發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案仍未有定論。
在參考 ifixit 關於 MacBook Air 拆解的說明之後,我拆開了我的 MBA,並重塗散熱膏。相關記錄及照片請見相關連結。拆解處理過程大約會花費10-20分鐘,大部份的時間是用於清除 cpu 與北橋晶片上的散熱膏。處理過程中不需要移除任何易碎標簽,因此在保固上不會帶來太大困擾,與華碩的 EEE PC 完全不同 XD 移除外蓋需要拆除10 顆螺絲,之後再鬆開五顆螺絲(兩顆會被排線擋住,所以要先解開排線)就可以拆下散熱器及風扇。組裝時只要注意 L 型鐵片的位置,確保散熱器與 cpu / 北橋 緊密接觸即可。
塗完散熱膏後,系統的穩定性能顯著提升,不過機殼溫度也會上升。除了原本的高溫區以外,鍵盤左側靠近螢幕轉軸的位置(大約是 Esc, F1的上方,以及 ~, tab 的左邊)溫度也會比原本更高。雖然如此,仍不至會燙手的程度。
雖然穩定性會提升,不過要是長時間重度運作,仍然會使系統發生延遲。例如以 MLB Mosaic 看棒球比賽,大約在一個半小時之後,會偶發性的每分鐘 lag 1~2 秒。若能維持系統散熱(例如在床上打開電扇,或把 MBA 在桌上移個位置,接觸低溫的桌面,又或停止工作一兩分鐘),就能避免這個問題發生。發生這種問題時 cpu 溫度未必會很高(見下圖,才 65 度就中標了),因此也可能罪魁禍首其實是北橋晶片或其他地方。順道一題,下面是 iStat pro 的截圖,是 Mac 上相當方便的硬體監控程式。
2008-05-11
MacBook Air 過熱及處理 - 綜合包
2008-05-05
MacBook Air 過熱繼續追
重上過散熱膏以後,MacBook Air 終於不會因為過熱而出四國畫面當機了,可喜可賀
不過正當我以為可以和溫度上升的鋁殼(產熱量固定,傳熱效率增加,因此表面溫度變高)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時,新問題又出現了 T_T
- 過熱?北橋?連續看 MLB Mosaic (對,就是讓我被鎖ip的那個程式) 也許一個小時內,系統就會每隔 3-4 秒卡住 1-2秒。卡住指的是真的完全停止回應,包含操作介面及,運作中的程式等等。我還不確定造成系統停頓的原因,不過很可能與 CPU 或北橋晶片過熱有關 (沒熱到使系統不穩定的程度,但已經造成運作停頓)。安裝 iStat pro (相當好用的 Mac Dashboard 軟體,FREEWARE !!) 後發現 cpu 溫度只有 70-75 度之間,Heatsink 溫度低約 10 度。這個溫度一般不會影響到 cpu 的穩定度,所以也只能再看看囉。好在目前這種過熱的情況只發生在執行 Mac 下的 Time Machine (偶而) 與 MLB Mosaic (1+hr 必中) 上。希望 Parallel 跑 PPS 或 Office 長時間運作能夠倖免。
- 觸控版亂跳 ? 目前只知道可能與電源系干擾有關,換插別的插座就沒問題了。
2008-05-02
MacBook Air 過熱問題及解決方式
原以為可以和 MBA 過著幸福又快樂的日子,只可惜好景不常,一但跑些比較重的軟體,或是執行 Parallel 跑 WinXP,MBA 很容易就會過熱,然後出四國語言畫面 T_T
不過剛在 Engadget 上看到有人認為是蘋果沒把 cpu 散熱膏弄好的關係,所以我就決定參照 ifixit 上的說明來拆解 MBA, 並且重塗 cpu 散熱膏囉 :p 拆完以後爬 google 發現有人已經把 ifixit 的內容翻成中文,所以我就不浪費這個時間啦 XD
塗過散熱膏以後,感覺機殼熱度下降了一級。就算是重覆之前 "很可能會造成當機" 的動作如在 Parallel WinXP 下進行磁碟檢查與重組,也都能夠正常執行。
ifixit 對於機殼與電池周圍的螺絲有比較清楚的描述,但忽略了 cpu 散熱片及風扇部份的螺絲。雖然數量不多,不過拆的時候還是要特別注意 (平常養成良好習慣,總比燒掉價值 50+k NTD 的筆電好)。話不多說,底下就是東缺西漏的圖囉 (想睡覺,懶得拍 :p) 只想看圖的話可以跳轉 picasa 相簿。
# 使用工具圖 : 精密起子十字一隻 (小隻一點比較好),加上鑷子 (清散熱膏很方便, 也可以用來夾螺絲)
# 背版共有十顆螺絲,靠螢幕轉軸側的四顆之中,內側兩顆最長,外側兩顆次之,其它六顆都是短的
# 打開背版就長這樣,上面是電池,左下角是 CPU 主機版等配備,右下角是1.8" 4200rpm HDD
# 剛拆開的樣子,注意左邊 L 型鐵片的角度似乎不太對,沒壓在晶片正上方
# 螺絲及排線位置說明圖。內部的螺絲都是黑色消光,紅圈最短,紫圈次之,黃圈最長。綠圈則是排線端子,先移除HDD與usb(?)排線後,再拆下螺絲,最後移除風扇上下的兩組排線即可 (一條是 pwm 風扇控制,另一條我不清楚,可能是溫度感應線)
# CPU 和北橋晶片上滿滿的各一坨散熱膏,難怪會過熱
# 隨便擦擦後的 CPU 與北橋晶片
# 風扇側兩顆螺絲特寫,左下角那顆比較長,右上角要注意,風扇要插在 HDD 與底架之間。
#鎖回散熱片
# 插好排線,準備鎖回背版
好贈品 :: 草草了事的開箱文 (圖還是很多) (3/3)
(補上我在 Mobile01 寫的開箱文,兩篇風格不太一樣喔 :p)
仔細想想還是應該要先寫拆箱文再寫拆機文比較合邏輯,
所以我決定草草亂寫一篇先 XD
簡單的說呢,有位我大學的老師和我有點熟,他電腦有問題常常會找我去幫忙。
他知道我喜歡吃羊肉,所以每次去找他都會順便帶我去四處亂吃,最遠跑到新竹過,其意甚誠,所以我也覺得其實花這些時間精力也可以打平,不是 "只是去當好人"。當然,幫他組電腦有時候也可以玩到一些硬體,花別人的錢長自己的經驗也是不錯的。
然後最近是他對他電腦的噪音感到不太滿意,經我實地探訪發現是硬碟雜音(可能是軸承受損吧,像噴射機起降的高頻音)加上cpu風扇雜音(低頻),依標準程序更換硬碟並將 cpu 散熱器換成塔型散熱器。本以為問題會這樣解決,結果只是惡夢的開始.... 雖然後來變成美夢了啦 XD 東摸西摸以後懷疑主機版損壞,交叉測試送修又沒問題,所以最後憑經驗換掉 PSU,目前回應良好。總之其中某次去處理電腦時,恰好碰到有人送他一台 MacBook Air,他就轉送給我啦 :p
拿到手時我一直很猶豫要拆來自用還是要賣掉(老師是一直鼓吹我賣啦),畢竟如果拿去賣的話,53k~55k 應該不成問題 (拆了才知道裡面還有 SuperDrive,官網價3600個新台幣1元)。這對我不算小錢,而且賣了就可以買我想要的 Olympus E510 + 2kit lens 組合 XD 只是後來想,如果留著自用也未必會跌價太多,而且還可以體會看看 mac 的生活,再加上自己一定能有效的利用這台電腦,這也算是讓老師的善意延續下去 (而非只是世俗的折現),所以就決定拆啦 :p
底下是開箱的照片,挑幾張重點圖而已,其它的圖可以直接去我的 picasa 翻 :p
# 也是疊疊樂 :: MBA (的盒子), Dell Inspiron 1520, 以及 Kojinsha SH-8 (路人的)
# 準備拆囉
# 打開一看,哇,還有一台 MacBook Air SuperDrive !!!
# SuperDrive 的盒子長這樣
# 哇
# 拿出來的盒子,連盒子都是超薄的啦 !! (對照組: Dell 的紙箱)
# 看到了 !
# 盒蓋內面都有貼泡棉,真貼心 !
# 正面
# 從這邊拉起來
#底下有這些東西:MagSafe 充電器+電源線,說明書及光碟,還有micro-DVI接成D-Sub與DVI的線。
# 回來看主機囉
# 疊疊樂 :: MacBook Air vs. Dell Inspiron 1520... 人家機子比你的螢幕還薄....
# 疊疊樂 :: MacBook Air vs. 新台幣 10 元、5元、1元,以及1000元 !
# 拆塑膠套囉,包裝真的很細膩又有質感
# 位於機體右側的擴充介面區, usb * 1, micro-DVI * 1, 還有 3.5mm 耳機插孔
# 打開螢幕~ 上面的三個孔由左而右分別為光源感測(螢幕背光會隨環境光源自動調整), iSight (webcam) 與麥克風
# 老梗了
# SuperDrive
# 合照,盒照
#本來想把 SuperDrive 的盒子收到 MacBook Air 的空盒裡,後來才發現太厚塞不進去....
# LED 背光好像真的有比較亮說 (左:MBA, 右:Dell Inspiron 1520, 螢幕兩台都調最高亮度)
系列文章:
2008-04-21
使用 MacBook Air 24hr 後的感想
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碰到 Mac OS 的電腦,不過以前從未認真使用,因此我仍算是 Mac OS 的新手。我玩過 FreeBSD / Linux / Solaris 系統各一陣子,都以文字介面 (Console) 為主。平常我以使用 Windows 作業系統為主,偶而寫寫程式 (PHP / Flash / Visual Studio .Net / Matlab),看或寫一些文件 (pdf / Microsoft Office),玩 Game 或其它聲光娛樂,並瀏覽網路 (FireFox / PCMan)。
底下是我入手並使用 Apple MacBook Air 至今約 24hr 的感想,條列簡述。相關的相片可以到這邊觀看。
- 硬體方面
- 包裝相當細緻有質感。
- 很輕很薄,只有我另一台 Dell 的 1/3 厚度及重量。
- 外接介面不足,要有泡在電磁波裡的心理準備,如藍牙或 Wi-Fi。
- 運算效能不足,不過這個厚度也很難去挑剔什麼。
- 電力使用尚可,實測使用時間超過 3hr (Mac OS)。
- 產熱不是大問題,散熱表面積夠大。
- 硬碟空間不太夠 (80gb),只能依賴外接硬碟存放某些資料。
- 擴充性 = 0 ,不能換 CPU / RAM,也許未來會有硬碟可換。
- 主機只有一顆喇叭,位在右邊;不過上面的 3.5mm 接頭是立體聲沒錯。
- 按鍵觸感還算 ok,沒有 Home/End/PgUp/PgDn 需要習慣一下,特別是在玩 BBS 的時候。
- 軟體方面
- Mac OS Leopard 不算太難用,只是要記一些快速鍵的操作
- Multi-Point Touchpad 用起來挺方便,降低外接滑鼠的必要性
- MacOS 上常用的工具都有對應程式可用,不過準備兩套工作環境有點麻煩。如果真的要跑程式的話,還是帶 Dell 出門吧。底下是我目前使用的軟體環境,列表一定會越長越長 XD。
- 中文輸入法 : Open Vanilla (ㄅ半萬歲 !!)。
- BBS : Nally or AlienBBS。
- Browser : FireFox。
- IM : iChat + Mercury (連 Live Messenger) + Skype。
- MLB : MLB Mosaic + MLB NexDef + MS Silverlight + FireFox。
- Document : 預定購入 iWork '08, 可能會裝 MS Office 2004 for Mac
- Boot Camp : 目前開 12Gb 給 WinXP, 預定安裝 Matlab + Office 2008 (Word + Excel) + 數位電視棒。
- 哪天想不開會再去抓 WoW for Mac XD
- 擴充工具的 Remote Disk 無法自 Apple 直接下載 (聽說到 Developer's Website 可以抓 ? 有空再看),要從 Leopard 安裝 CD 裡找,有點麻煩。
2008-04-20
感想補充
使用 MacBook Air 8 個小時的感想
從最簡單的部份講起吧。
在這八小時中,我睡了三個小時,這三個小時當然是什麼想法也沒有的 XD
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輕薄短小。
在 spec 上看到 "最厚僅 1.94 cm" 與實際摸到這樣的產品,所造成的衝擊完全無法相題並論。
MacBook Air 的厚度,比 Dell Inspiron 1520 的螢幕更薄。這是讓我最有印象的產品特點。
擴充性方面,因為只有一個 USB 而大大受限。在需要光碟機的環境下,這個 port 難以移作它用。安裝 Remote Disk (類似 Windows 的磁碟共享) 是種只適合在辦工室或家裡運作的手段,而且不太實際。既然都要走到另一台主機前面,又何必執著於繼續使用 MBA 完成手上的工作 ?
好在 MBA 內建藍牙支援,因此能透過它來連接滑鼠鍵盤耳機,甚至是與其它電腦傳檔案。 802.11n 對於透過網路傳輸資料有點幫助 (MBA 很依賴無線傳輸),不過我宿舍用的基地台只有 802.11g,所以目前仍未能感受此優點。不過之前參加癮科技的活動時,除了送了一隻 iRock 的鍵盤以外,還有一台 SMC 的 802.11n 無線基地台。也許有空可以再寫一篇測試文 XD
音效部份,很明顯聽得出來這台電腦只有一個喇叭,而我尚未連接它的 3.5mm 輸出,因此不確定是不是從訊號部份就只有單聲道。不過既然有藍牙支援,我應該也不會想用實體纜線連接吧。
MBA 搭配的是多點觸控 touch pad,因此在操作上與 Dell 有點不同。雙指捲動可以在大部份的情況下,彌補建盤上沒有 PgUp / PgDn 的問題,不過在玩 BBS (AlienBBS 連線時會 lag 一下,原因不明 T_T) 的時候就只能認命狂敲鍵盤了。使用多點觸控版的體驗,應該算是第二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鍵盤反饋和按壓深度都算恰當,因此沒有在敲桌面的感覺.... 不過因為主機實在太薄 (比我桌機的鍵盤更薄),所以對於手腕/前臂的角度還是要適應一下。Mac 內建的注音比較像是微軟新注音 (會自動選字),所以中打有些吃力。有空去找新酷音或香草試試吧。
系統操作介面的快速鍵有點不太好直覺,如果能也畫在鍵盤上就更好了,不用在那邊猜半天哪個代表 shift,然後哪個又是 Control。看過 apple 網站上的對照表以後就明瞭許多了。介面比起 vista 稍微華麗一點,不過這東西又不能拿來吃飯 XD
系統運作的速度比我家 Dell 跑 vista 慢,然後開網頁要等一陣子,無論用的是 Safari 或 Firefox。 前者我想可以歸因於系統配備的差距,不過後者可能是網路的問題,有空再來抓蟲吧 XD
- MBA: CPU 1.6GHz / RAM 2Gb / HDD 4200rpm IDE 80Gb / Mac OS 10.5
- Dell : CPU 2.2GHz / RAM 4Gb / HDD 5400rpm SATA 120Gb / vista SP1
開箱文有空再寫吧。
啊對了,螢幕有一顆暗點,有空再去查它保不保亮暗點吧 XD 機會應該不大。
看來最近會提心吊膽一陣子吧... 單價和可攜性都高的東西是最容易被偷的,
然後輕薄短小的精密電子產品則是最容易被弄壞的 T_T
2008-04-18
好贈品 :: 揭曉 (2/3)
2008-04-17
好贈品 :: 大驚 !!! (1/3)
有位大學時的老師和我一直保持聯絡,從四年前到現在,也幫他配四五台主機了。只要他的電腦有些軟體或硬體的問題,他就會找我幫忙解決,然後順道去吃個飯。所以其實我也很樂於處理他的各種疑難雜症,有得吃又有得動腦 XD 然後其實有 30% 的問題可以算是因為我造成的,也就是說,自食惡果 ? (摩亞貌)
總之今天去幫他看主機的時候,得到神奇贈品 !!
東西是怎麼來的就保密不說啦,總之某紙箱就這麼出現在我的書桌上了
有沒有人要猜是什麼東西的呀 XD
包裝我還沒拆 (也先不會拆,以免我會想把它賣掉 T_T),這樣猜起來也比較有難度 :p
旁邊的記憶體是當比例尺用的,那是標準的 DDR RAM。
右邊勉強可以看到標籤 XD 不過標籤內容還是等第二發再說吧 :p
本系列預定發三篇文,分別是入手、揭曉,以及開箱 (沒賣出去的話)。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