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的有點忙 T_T 兩篇當一篇發啦 :p首先是在 ptt 的 Google 版看到有人把 ASP 跟其它東西當關鍵字丟進Google,切換到後面的頁數就會被當成 BOT,然後我試出比較簡單的方式是:
- 從 Google 首頁 (個人首頁也行啦,反正會跑到一樣的地方) 搜尋 ASP
- 直接點視窗最下面的 "第 10 頁"
- 再捲到最下面,點 "第 12 頁" 或更後面的頁面
- Boom ! 403 get !

- clifflu Ultimania -
這個 blog 會裝載 clifflu 生活中的所有喜怒哀樂. 當然, 最多的還是碎碎念, 以及三分鐘熱度下的目標 XD
-- printf("If you're good at %s, never do it for free", "nothing") ;
最近真的有點忙 T_T 兩篇當一篇發啦 :p首先是在 ptt 的 Google 版看到有人把 ASP 跟其它東西當關鍵字丟進Google,切換到後面的頁數就會被當成 BOT,然後我試出比較簡單的方式是:
前陣子為了想找某首歌,刷卡買了半年的 KKBox。我原本都是以購買實體 CD 為主,但前陣子要找首有點歷史的歌,才開始去查線上音樂服務。當時我沒查 iTunes Store,然後 Amazon 說他們家的音樂不賣國外,所以就沒買成。後來發現 KKBox 其實也有不少外文歌,所以就刷卡買了。雖然網路上也有換 email address 連續試用的技倆,不過既然他們價格合理 (7xx NTD / 半年),該賺的還是要給人賺 XD
KKBox 與 ezPeer 兩套線上音樂服務都提供音樂下載離線播放,但因檔案有 DRM 保護,所以無法複製至其它電腦或媒體播放器 (如 mp3 player),或以 WMPlayer 之外的軟體播放。為了能讓我家 T.sonic 840 能播這些音樂,我在 google 上爬到一些能夠破解 DRM 的軟體。我不太想自己 host 這些東西 (我沒種),不過聽說其中有套軟體用 "convert.exe" 當作關鍵字就能查到。
這套軟體的功能相當精簡,能在一秒內解除 wma 檔案的 DRM 限制,不過它是 console 程式,對檔名的判斷會有些小問題 (許功蓋),並且一次只能接受一個 input。寫 shell script / bat 檔案一次轉完整個目錄的檔案,是種合理的解決方式,不過用起來總讓人感到相當 geek。所以我花了一個下午用 VS.Net 2005 寫了一隻 wrapper 出來 (太久沒碰了,不然應該 1-2hr 就能搞定),能將檔案表列處理,並處理檔名問題。目前只能由 OpenFileDialog 讀檔,無法接受拖放輸入,不過其它功能都寫得差不多了 XD
由於本人做事一向低調,這軟體我也沒打算公開 (應實驗室學弟要求寫的)。不過要是有和我夠熟的人,恰好有買 ezPeer 或 KKBox 帳號又想用 mp3 player 播放音樂的話,我也不會介意有人使用這隻小程式。不夠熟的人 (例如從 google 搜尋 "KKBox DRM 破解" 爬到這篇的路人) 就不用試啦,前面的資訊絕對足夠你們找到破解程式的。
今天中午與 Atticus Wu (對,就是癮科技的那個) 約了去弄他的 MBA。
雖然他沒見過四國語言畫面,不過據說是因為他在電腦開始 lag 就會關機/降溫的緣故。
當然,他似乎也比較少跑一些重型軟體 (和某個習慣看 MLB Mosaic 看通宵,或是用 Parallels Desktop 開 ppstream 的懶人完全不同 XD),主要是在外接螢幕時會造成系統遲緩,所以我預期並不會遇到太嚴重的過熱問題。
由於我是在上班時間跑到人家公司去,拆機的時候是以快速完成為主要目標,因此我沒有在過程中拍照。不過旁邊有熱心的 小薑 (希望我沒記錯人T_T) 幫忙錄影存證 XD 主跑 Mac 線的 Casper 則是在拆完裝機時,才發現 Atticus 有買 MBA,而且還已經被開腸剖腹完了:p弄完了以後就開始拿兩台 MBA + 一台 MB 玩拍照的遊戲 XD 雖然沒有某 mobile01 常見的疊疊樂,不過倒是有些獨創的怪照片:p 我這邊只有拿手機拍了一張,標題就取作 "左擁右抱" 吧 !
玩完以後我和 Atticus 出去吃飯,才知道他們家 (至少 Chinese Engadget + Auto Blog) 走的是美式自由管理風,真是好公司啊 XD 然後還聊了一些和業界有關的事情等等。然後我們又跑回他們辦公室去玩 hiPhone XD
其實這隻手機的操作還算直覺,它有的功能,我都能很容易的從選單中找到。然而背後的藍牙與 WiFi 圖樣,我個人堅決認為 "只是外殼彩繪" 而已 XD 它的影片撥放功能,特別是隨螢幕自動轉向的部份,給我的感覺不錯。
作為一隻價格約 1k RMB (4張小朋友左右) 的手機,具有雙 sim 卡,觸碰螢幕,以及 mp4 的功能,也算是堪用了。至於 Bluetooth 與 WiFi 的機殼彩繪容易讓人有不良預期心理,名字和外表很像某蘋果的 iPhone 也只是剛好而已。我沒有測試它的連接介面,不過就算搭配的是最糟糕的特殊規格連接線及耳機,並且完全無軟硬體擴充性的話,對上這個價格也算是差強人意。要是能把外型和外殼好好修一下的話,其實 4k NTD 的 mp4 + 雙 sim 卡手機也算是能接受的選擇。把玩 5-10min 能知道的大概就這些囉 :p
然後我這邊也拿到了某公司送給 Engadget 的產品,這產品因為與那邊編輯的背景比較不合,所以就跑到我手上來了 XD 我會努力對它進行有效及有趣的測試,並且盡可能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用的 XD
回到實驗室之後,稍微用 google 爬了一下關於 "Atticus Wu" 的資料,才發現他其實是這個圈子裡很大咖的人啊 T_T 早知道應該把癮科技向讀者徵求關於 HP2133 及 Lenovo 問題的那一套學起來,然後拿一張列表去質問他的 XD
然後今天很可惜的,沒有看到 pleo XD 據說是被他們家的老大拿回家給小美眉玩了 XD
本文章於 2008/05/13 更新。
擁有這台 MacBook Air 到現在也差不多一個月了。雖然一度因過熱影響穩定性,不過在重塗散熱膏之後有了顯著的改善。之前的相關文章多半是邊做邊寫的,雖然較具有時效性,但每一篇的內容多半都只局限於一個點上(一次只做一件事嘛)。這次我想把之前作過的事情,可行的參考資料稍作整理,也作為這個系列的總結。
MacBook Air 自發表以來,就傳出因過熱造成系統停頓或當機的問題。蘋果雖然提供了 SMC Update(可從蘋果官網下載,或由“軟體更新”自動處理),不過這似乎只會將風扇轉速拉稍微拉高,但對系統溫度(主要是 cpu )的降低幫助有限。有傳言 MBA 一般在 cpu 溫度超過 73 度時開始熱當,不過這點我不太確定。
除了執行大量運算的程式之外,有些軟體被發現特別容易造成熱當,例如 Parallels Desktop。PD 是一套與 VMware 或 Virtual PC 功能類似的程式,能在 Mac 的主機上建立以 WindowsXP, vista, FreeBSD 或 Linux 等作業系統運行的虛擬機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PD 建議 MacBook Air 使用者執行該軟體 build 5592。對於其它的 Mac 平台,則仍以目前發佈的 build 5584 作為正式版本。裝了 b5592 以後,我並沒有感覺到溫度有明顯變化,不過 suspend 虛擬機器的速度似乎變快了。之前用 b5584 有兩三次在 suspend 後 PD 近乎停止回應(重塗散熱膏之後),我只能將它強制關閉。換用 b5592 後這個問題就沒再發生過了。
MacBook Air 熱當的表現起先是系統停止回應,特別是滑鼠遊標移動會顯著 lag 或是不移動,大約每五到十秒就會停個兩三秒。再繼續熱下去的話,很容易會出現四國語言畫面而只能重新開機。觸摸機體會發現背面靠近 MagSafe 插槽的那半塊都有點熱。
網路上有不少論壇都提到 MacBook Air 過熱的事情,有一些人認為與蘋果出廠塗附的散熱膏有關。散熱膏是塗抹於發熱體(常見如 cpu)與散熱器間,用以幫助傳熱並填補缺縫的物質,在自然貼附處一般是塗得越薄越好。而原廠所塗附的散熱膏其實太厚了,使得傳熱效率降低,造成系統熱當。
除此之外,使用外接螢幕也可以造成系統回應停頓。某位 Atticus 的經驗是使用外接 24 吋螢幕 (FullHD, 1920x1200) 約 1hr 後,系統會開始 lag,並且 cpu 溫度並沒有暴走。若改使用較低解析度的外接螢幕,似乎就不會造成這樣的問題。重塗散熱膏對他並沒有顯著幫助。
在蘋果的官方討論區裡,有人因為同樣的系統 lag 問題 (但似乎是因為風扇造成的?),向 Apple 更換過三台 MacBook Air。第三台似乎穩定性遠高於前兩台,因此可能不是所有出廠的 MBA 都會受到系統回應遲緩的影響。目前對於這個問題發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案仍未有定論。
在參考 ifixit 關於 MacBook Air 拆解的說明之後,我拆開了我的 MBA,並重塗散熱膏。相關記錄及照片請見相關連結。拆解處理過程大約會花費10-20分鐘,大部份的時間是用於清除 cpu 與北橋晶片上的散熱膏。處理過程中不需要移除任何易碎標簽,因此在保固上不會帶來太大困擾,與華碩的 EEE PC 完全不同 XD 移除外蓋需要拆除10 顆螺絲,之後再鬆開五顆螺絲(兩顆會被排線擋住,所以要先解開排線)就可以拆下散熱器及風扇。組裝時只要注意 L 型鐵片的位置,確保散熱器與 cpu / 北橋 緊密接觸即可。
塗完散熱膏後,系統的穩定性能顯著提升,不過機殼溫度也會上升。除了原本的高溫區以外,鍵盤左側靠近螢幕轉軸的位置(大約是 Esc, F1的上方,以及 ~, tab 的左邊)溫度也會比原本更高。雖然如此,仍不至會燙手的程度。
雖然穩定性會提升,不過要是長時間重度運作,仍然會使系統發生延遲。例如以 MLB Mosaic 看棒球比賽,大約在一個半小時之後,會偶發性的每分鐘 lag 1~2 秒。若能維持系統散熱(例如在床上打開電扇,或把 MBA 在桌上移個位置,接觸低溫的桌面,又或停止工作一兩分鐘),就能避免這個問題發生。發生這種問題時 cpu 溫度未必會很高(見下圖,才 65 度就中標了),因此也可能罪魁禍首其實是北橋晶片或其他地方。順道一題,下面是 iStat pro 的截圖,是 Mac 上相當方便的硬體監控程式。
重上過散熱膏以後,MacBook Air 終於不會因為過熱而出四國畫面當機了,可喜可賀
不過正當我以為可以和溫度上升的鋁殼(產熱量固定,傳熱效率增加,因此表面溫度變高)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時,新問題又出現了 T_T
我目前手上有兩台筆電,簡要規格如下:
原以為可以和 MBA 過著幸福又快樂的日子,只可惜好景不常,一但跑些比較重的軟體,或是執行 Parallel 跑 WinXP,MBA 很容易就會過熱,然後出四國語言畫面 T_T
不過剛在 Engadget 上看到有人認為是蘋果沒把 cpu 散熱膏弄好的關係,所以我就決定參照 ifixit 上的說明來拆解 MBA, 並且重塗 cpu 散熱膏囉 :p 拆完以後爬 google 發現有人已經把 ifixit 的內容翻成中文,所以我就不浪費這個時間啦 XD
塗過散熱膏以後,感覺機殼熱度下降了一級。就算是重覆之前 "很可能會造成當機" 的動作如在 Parallel WinXP 下進行磁碟檢查與重組,也都能夠正常執行。
ifixit 對於機殼與電池周圍的螺絲有比較清楚的描述,但忽略了 cpu 散熱片及風扇部份的螺絲。雖然數量不多,不過拆的時候還是要特別注意 (平常養成良好習慣,總比燒掉價值 50+k NTD 的筆電好)。話不多說,底下就是東缺西漏的圖囉 (想睡覺,懶得拍 :p) 只想看圖的話可以跳轉 picasa 相簿。
# 使用工具圖 : 精密起子十字一隻 (小隻一點比較好),加上鑷子 (清散熱膏很方便, 也可以用來夾螺絲)
# 背版共有十顆螺絲,靠螢幕轉軸側的四顆之中,內側兩顆最長,外側兩顆次之,其它六顆都是短的
# 打開背版就長這樣,上面是電池,左下角是 CPU 主機版等配備,右下角是1.8" 4200rpm HDD
# 剛拆開的樣子,注意左邊 L 型鐵片的角度似乎不太對,沒壓在晶片正上方
# 螺絲及排線位置說明圖。內部的螺絲都是黑色消光,紅圈最短,紫圈次之,黃圈最長。綠圈則是排線端子,先移除HDD與usb(?)排線後,再拆下螺絲,最後移除風扇上下的兩組排線即可 (一條是 pwm 風扇控制,另一條我不清楚,可能是溫度感應線)
# CPU 和北橋晶片上滿滿的各一坨散熱膏,難怪會過熱
# 隨便擦擦後的 CPU 與北橋晶片
# 風扇側兩顆螺絲特寫,左下角那顆比較長,右上角要注意,風扇要插在 HDD 與底架之間。
#鎖回散熱片
# 插好排線,準備鎖回背版
我打蚊子一向很隨便,反正只要揮掌/擊掌速度夠快,蚊子還是會被擊飛/擊暈/擊斃的。
所以我會單手揮、單手抓、雙手拍、甚至是揮動原子筆來打蚊子 (目前還沒用筆打中過 :p)。
然後剛才隨手一拍,就發現了這樣的一隻蚊子在桌上抖動 @@
我沒看錯的話,一掌震斷三條左腿和左邊的翅膀啊.... 神掌威能無限 !
順道一提,用的相機是 Nikon CoolPix 995,老當益壯啊!特別是它的 2cm 近拍功能,雖然只有 3 MP 不過品質真的算不錯 XD 可是如果有人想送我 DSLR 的話,我也樂於接受。
然後為了效法某位好像很常相親的大笨狗學姐,我找了一個盒子來裝他 XD 相信以宿舍的蚊蟲數量來看,很快就會有朋友來陪他的。
今天本來想用 RivaTuner 小超剛買的這張 8800GT, 連blog內容和抓圖都弄了一半. 結果下午玩到後來發現重開機有特定機率會變白屏 T_T 刷了網路上常見某強尼大大的 BIOS 後 (主要是調整風扇轉速) 還是沒改善, 所以就回去和賣家換新啦 XD
詳細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