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紙大略是長這個樣子:
記錄時主隊及客隊各會用一張記錄紙,不過兩張標題列有所不同。一張會是比賽資訊(球隊名、比賽場地、天氣、記錄人等等),另一張則是分數盒子(Box Score)。
比賽前可以先把標題列填好,之後對照打序單(Batting Order Sheet)填入各棒打者的背號及守位(球員身份),以及雙方投補的背號(投補統計區)。
比賽中所發生的大部份事情都是記錄在中間那區,但更換投補或球員應在統計區或球員身份加註。進攻及守備的相關統計可以在比賽間抽空以正字劃記計算,也可以等到換場或賽後處理。我是習慣進攻時直接加註進攻部份的成績(不必翻面),並在換場時將上半局的球員失誤、暴投、補逸、投手犯規、以及投手之三振四壞統計,再將記錄紙翻面記錄。
每局均應由新行開始記錄,並在記錄區最上一列標上局數。
記錄時的重點其實只在於中間的小格子,請見下圖:
左邊那個小方格是用來記球數的,好球畫圈,壞球畫橫線,界外球打三角型,揮棒落空則是圈圈加一槓,有點像Θ。若要標示界外球的方向,可以在三角型的左邊或右邊加畫一條直線。擦棒被補球記為好球,擊球入場中或界外被接殺則畫為一小點。
右邊則可以區分為四個區域,分別是中央(記錄打者最後結果),外圈(紅線,打者打擊結果),內圈(成為跑者後的進壘),以及文字記錄(都寫在外圈或內圈的外側)。
中央:
所有上場的打者,要不就出局,要不就回本壘得分,要不就三人出局成為殘壘。因此每位打者在換場時,中央區域一定都會標明符號。出局的球員,依照他是第幾個出局數,在中央標上 I、II或III。三人出局時,所有未得分的跑壘員都標記為殘壘,在中央區寫上L(一般是書寫體小寫,反正自己看得懂就好 XD)。該球員若回本壘得分,則在中央畫空心圈。若該得分確定為投手自責分,則將圈圈內部塗實。
內外圈:
下方代表本壘,右邊一壘,上方二壘,左邊三壘。若打者擊出二壘安打,代表他在打席中由本壘進至二壘,因此應在外圈將下方右方,以及右方上方連線,如圖例中之紅線。若該跑者之後又因各種理由,從二壘前進至三壘,則在內圈將上方及左方連線,如圖例中之藍線。若跑者擊出一壘安打,又趁傳上到二壘,則應將外圈下方及右方,與內圈右方與上方連線。
文字說明:
文字說明一般寫在該 play 最後面的格子。以上圖紅線為例,說明應寫在右上角(一二壘之間)。若打者擊出安打,一般不加註安打壘打數,看外圈畫到哪邊就可以知道。這邊常用的縮寫如下:
- BB:四壞保送
- K :三振,外圈不連線,將K記於右下角,並在中央記出局數
- 倒K:左右相反的K,表不死三振。若打者仍在一壘前被封殺或刺殺仍應記為三振K,但加註出局方式
- HP:觸身
- BK:投手犯規
- WP:暴投
- PB:補逸
- S:盜壘(我會以括號加註盜壘時的打者背號)
- CS:盜壘刺(應加註牽制傳球路徑及出局方式,以及當時打者背號)
- IH:妨礙打擊
- ID:妨礙守備
- IR:妨礙跑壘
- LS:過早離壘申訴(Appeal)出局
- 若跑者利用打者打擊機會進壘,我會把傳球路徑記在打者那邊,跑者的格子只記打者背號。
- 趁傳進壘會把造成進壘的傳球路徑用括號括住,當成進壘原因。
第一個數字表示第一個處理球的球員,並可在上方加註橫線表示平飛球,曲線 (類似 ^) 表高飛球,下方的曲線表滾地球。若球是在接觸球員後轉向,該球員並未接補擊出球的話,可以在該球員與處理球的球員間打一個點,並將球高低的符號畫在這兩位球員身上。舉例來說,1.6-3 表示滾地球擊中投手後,被遊擊手接住傳一壘。至於擊跑員是否在這個 play 中出局,則視外圈有無畫線而定。
若在 play 中發生失誤,則在失誤的球員後加註 ' 。舉例來說,若投手漏接軟弱滾地球,一般會記作 1'。即使之後遊擊手接補該球並傳至一壘,但若未因此造成擊跑員出局或其它跑者進壘的話,在記錄上是毫無意義的。
在跑者(內圈)連續進壘時,只需在最後到達壘包處加註。在之前的格子則會畫上箭號,指向下個壘包。
另外,每局結束時會在最後一位擊球員的右下角畫上兩條右上-左下的斜線。更換投手時,在該位擊球員的上方畫波浪線;換代打時,在該擊球員的左側畫波浪線,並應加註代打球員之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