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3

換換口味

換換口味,來念些不一樣的語言吧 ^^;

還記得中學國文課最喜歡考默寫,寫錯一個字扣一分,扣完就沒了。我那時想說花半小時去記五六百字,然後考一段五十字十分,這樣念書好像不太合本錢,所以國二之後就都不背課文了。反正正常平均若有 85 分,少 15 分也還不致於會被當掉。好在當時的國文老師也算明理,因此能容許我做正確的選擇。雖然我對於引經據典背多分毫無興趣,不過我還是堅持要看懂每一篇文言文的。不只是知道某某人講了什麼 (充其量只是把翻譯也一併背下來) ,而是要弄清楚這樣說的意義在哪,並且在現代生活中能如何應用。

到現在過了十幾年,當時記性很好的同學們口中,似乎沒了這些古文的蹤影;那些應該也背過,想必也考得高分的 "大人物" 們,行為卻又完美的符合了古人對於遜砲的定義。在國文課修習古文,應該是讓學生了解千百年前的生活語倫理教材 (如論語) 、陳情書 (如出師表) 、信件 (超多的)、日記與幹醮 (詩經) 、哲學理論 (道德經) 究竟是怎樣,是否或應如何適用於現代社會,而不只是一堆又一堆的有序文字串列而已。

所以呢 ? 就因為這種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的態度,我們有熟知中華民國法律但又貪贓枉法的法官律師,我們有念過希波克拉底誓詞但又忽視病患權利的醫師,我們還有滿街跑通過職業或一般駕駛執照考核但又根本不會開車/騎車的各式駕駛人。我不敢說是 "默寫" 造就了這種表面功夫的文化,但兩者背後是同一種機制,這也是無可否認的。

越離題越遠,總之我對許多行為相當感慨,所以決定來重念一些很老的文章 (回舊文 !?),順便加上我自己的解讀。當然,我的解釋未必要和其它人相同:就我念過的文字總量,在古代應該也算得上是大師了吧 XD 爭論哪一家的解釋比較正確,這種事死無對證,老子是全無興趣的。

以下是古文原文參考來源 (不要想爭文章或解釋正確性的事情。本系列重要性依次為我的解讀、原作者的想法、原文,與其它人的想法):

沒有留言: